【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運動後的復原方法】

Start Date

儘管留家抗疫,亦都應該多做 #家居運動,保持身體健康!或有機會唔覺意「太過劇烈」、「做耐左」而出現運動後的肌肉痠痛或全身疲憊。

【港台電視 31 - 醫生與你】雙腳不能承受的痛

Start Date

一雙腳承載著人體全身嘅重量,如果雙腳一旦出現問題,可謂牽一髮動全身,甚至痛楚難當!
 

【醫生與你】為大家準備咗「#雙腳不能承受的痛」專題,同大家審視各種可能會影響你行動自由嘅足患 — 由小朋友常見嘅扁平足,到都市人經常遇到嘅拇趾外翻、足底筋膜炎等症狀!
 

頭條日報 體育新聞專欄:雷雄德博士|恆常運動抗疫秘方

Start Date

第五波新冠肺炎疫情來勢猛烈,不少喜歡做運動的朋友,以及經常晨運或到公園散步的長者都躲在家中,減少了身體活動的機會。如果長時間在家中久坐不動,肌肉容易流失,既影響內分泌、免疫及骨骼系統等,也損害良好的新陳代謝,絕對不利身體健康,尤其是長者及身體孱弱者,明顯增加死亡的風險。

 

研究結果顯示,對比起擁有恆常運動習慣的確診者而言,沒有運動習慣的確診者,住院率高出二點二六倍,需要接受深切治療高出一點七三倍,死亡風險高出二點四九倍。在部分確診者個案中,沒有運動者的死亡風險甚至高達四倍。

 

上述這篇文獻獲得不少世界各地的健康組織確認,哈佛大學醫學院的健康通訊亦轉載這結果,作為在疫情期間推廣健康運動的資訊。世衛強調,雖然疫情影響市民的日常生活,包括健身室和體育處所關閉、保持社交距離等,但大眾仍須要尋找安全環境進行健康運動,抗疫期間必須保持健康體魄,避免長時間久坐不動。需要長時間坐著工作的人,每隔半小時起身行走片刻,促進血液循環。在休閒時間觀看網上運動片段,在家中跟著進行。在保持社交距離下,盡可能尋找戶外步行的機會。定時在家中進行呼吸練習及伸展運動,紓緩緊張的情緒。

 

中大醫健園|虎年健身操強體抗疫 運動醫學防創傷

Start Date

// 踏入虎年,人人都希望龍精虎猛。疫情持續下,大眾近年特別注重強身健體,只是在行山或運動時,可有留意如何提升身體狀態及避免勞損受傷?


香港中文大學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系主任容樹恒教授表示,運動醫學其實涉及範圍極廣,不止泛指預防及治療運動受傷,或是協助運動員在康復後重返賽場,更包含營養、生理及心理等客觀協助。

 

中大醫健園|三維檢測新技術-無聲骨疏2分鐘現形

Start Date

// 長者身體退化,除會頭髮發白變稀疏,骨質疏鬆也屬難以避免的現象。雖然骨疏好發於長者及婦女身上,我哋一齊了解吓成因同點樣可以及早預防!

人體自三十歲起,會每十年流失約百分之五的肌肉,所以當流失情況嚴重時,少肌症便會出現。此症不但代表肌肉減少,在功能及力量上也會轉差,最特別是有研究顯示,少肌症患者同時出現骨質疏鬆,機會可達五至十倍。//

立即點擊,睇下中大醫學院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專家,講解此症成因,以及兩至三分鐘便可查找骨疏的最新檢查方法。

(資料來源: 星島日報)
 

頭條日報 體育新聞專欄:雷雄德博士|運動是健康良藥

Start Date

首先筆者在此祝願大家虎年龍精虎猛,身心健康!由公元前三千多年前至今,文獻都有記載運動可促進身體健康,筆者盼望大家訂定好虎年的健康目標,除了恆常運動外,還需要配合均衡飲食,充足睡眠和良好的壓力處理。

 

眾所皆知,適量運動能夠提升身體健康,包括體格、心理及社會適應力等範疇。早於二○○七年,美國運動醫學學會在美國醫學會及外科醫生組織協助下,發起一項名為Exercise is Medicine計畫,中文翻譯為「運動是良藥」計畫,動員醫生、健康護理專業人員及健康教育工作者,以運動作為促進身體的鍛鍊,並且作為預防、減低及治療影響人類健康和生活質量的慢性疾病,提倡健康成年人每星期應進行不少於一百五十分鐘的適當運動。

 

約十年前在本港,來自多個團體包括香港醫學會、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中國香港體適能總會及香港肥胖醫學學會等,也有參與運動是良藥的推廣計畫。本港衞生署約在廿年前,已經進行以運動融入治療過程的相關研究,結果顯示病人參與體能活動的動機有明顯改善,有效促進身體健康。...
 

【創科大踏步】中大夥歐洲名校設醫學中心 料5年育80專才 共研骨痛機理 逆轉病情延壽

Start Date

隨着醫療科技發展,人類壽命不斷延長,但隨之而來的骨質疏鬆、骨關節炎、軟骨退化等健康問題,卻讓現代醫學「束手無策」,容樹恒表示,「到了五六十歲,有誰沒試過膝蓋疼、背脊痛、頸緊膊痛?肩周炎、五十肩、關節韌帶勞損、阿基里斯肌腱炎等,不少都是源於身體機能的退化。」

 

面對神經線、骨骼、肌肉日漸老化,現時只能採取「治標不治本」的方式紓緩痛症、拖延病情,「但是我們沒有辦法讓這些組織重生。」中大醫學院與卡羅琳醫學院合作建設的「神經肌肉骨骼再生醫學中心」,正希望可突破限制,研發出可以將上述疾病「逆轉」的全新技術,讓人類在延長壽命的同時,也能減少疾病的困擾。

 

中心聯合主任、中大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骨科)系主任容樹恒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表明中心將注重再生醫學的前瞻領域等基礎科研、轉化臨床應用等工作,並預計在 5 年內可培育約 80 名科研人才,為本港乃至粵港澳大灣區作出貢獻。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BMI就是一切?肥胖唔係你諗咁簡單】

Start Date

//正常體重肥胖的人士患非傳染性疾病的風險會增加,與體重及體脂正常的人比較,更易出現血脂異常及胰島素抗阻。同時他們罹患心血管疾病和代謝症候群的風險亦會增加;而他們患上代謝症候群的風險與體重體脂高的人相約。 不幸的是,正常體重肥胖的人可能沒有意識到他們的健康問題,因為從外觀來說,他們的體型一般不會被歸類為「肥胖」,這就是筆者所說的「肥胖唔係你諗咁簡單」;更甚者正常體重肥胖者,其淨體重如肌肉量有可能偏少。過往談肌少症大多針對老人,但最近有新加坡的研究指出肌少症在年青及中年人組別中也會出現。//

一齊睇下鍛鍊肌肉的 3 個關鍵啦!

 

【港台電視 31 - 醫生與你】講解骨質疏鬆嘅治療同埋預防方法

Start Date

【港台電視 31 - 醫生與你】主題:骨質疏鬆症

骨質疏鬆症係無聲無色無病徵架,老人家好多時都係跌親骨折,跟住先發現原來有骨質疏鬆。今個星期我哋會講解骨質疏鬆嘅治療同埋預防方法,仲會示範防跌運動。

 

​​​​​#160 (骨質疏鬆 1 )【焦點疾病討論】

隨着年紀漸長,骨質疏鬆是否必然發生?本集會介紹骨質疏鬆症的定義、成因和高危群組。

主持:容樹恒醫生、鄭萃雯

嘉賓﹕

郭志銳醫生(老人科專科,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

黃文揚醫生(骨科專科,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臨床助理教授)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拗柴」過程逐步睇】

Start Date

正所謂「預防勝於治療」,要預防「拗柴」,可以先了解其成因和過程。有文獻指出,體重過重、單腳站立平衡能力較差、走路時足底重心往外側偏移等,都跟「拗柴」有密切的關係。

 

//足踝扭傷,俗稱「拗柴」,一般是指足踝關節外側韌帶拉傷或撕裂,嚴重的話有可能造成骨折或關節脫位。有研究發現,每六位因運動而「拗柴」的香港人中,只有一位會向急症室、普通科醫生或物理治療師求醫,而當中「拗柴」超過五次的患者較容易出現慢性踝關節不穩的問題。若處理不慎,長遠有可能導致軟骨磨損及關節炎,最終有可能需要進行關節融合手術或全關節置換手術,讓關節回復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