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路專欄:運動醫學「新常態」

不少研究報告指出,在疫情大流行下亞洲各地市民的運動時間明顯下降,尤以青少年及老年人更甚。不少專家大膽預計,受疫情影響未來十年全球人口出現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血壓高、心臟病…..)的速度將會比過去十年顯著增加,除了其引致的死亡率上升外,預期醫療支出亦會大幅增加。因此,若長期關閉運動康樂設施,長遠來說必然不利市民健康。往後因缺乏運動而引致慢性疾病的個案將會愈來愈多,相信會是運動醫學從業員的其中一個「新常態」。

 

HKASMSS

 

香港政府在過去一年亦曾嘗試放寬管制,容許部份運動設施重開。可是,每次重開後的一段時間,運動創傷的數字也會突然急升,箇中原因可謂顯而易見:「餓波太耐,實在難忍」。市民缺乏運動又擔心再次封場,過度亢奮加上身體未「fit」便容易受傷。除了一般市民之外,其實專業運動員也受影響。根據我們最近的研究數字顯示,去年九月份當香港超級足球聯賽停頓五個月後重開時,起初兩個月的受傷比率比疫情前上升超過兩倍。故此,因疫情及封場影響,我們常見的治療對象由「#週末戰士」變了「#季度戰士」,似乎又成為另一「新常態」。

 

在抗疫期間保持個人及公眾衛生及適當的社交距離固然非常重要,然而,與其他文化和商業活動一樣,如何適當地找到平衡點,並讓市民有機會參與體育活動亦同樣重要。體育運動既有經濟價值,長遠亦有利公眾健康。目前為止,科學文獻上鮮有因參與體育運動而感染新冠肺炎的報告,相反地,有很多研究證實長時間缺乏體育運動會大幅增加市民患上慢性病患的風險,長遠對醫療開支更有深遠的影響。其實,各項體育運動的相關風險各有不同,不少本港的運動醫學專家非常樂意提出意見及幫助,只要針對各項運動的特色而作出合理的預防措施,而非一刀切封閉所有運動場地,相信定能找出平衡點,讓市民繼續安全及適當地參與體育運動。

 

文:容樹恒教授 (原文詳見)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會長 (2020-22年)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系主任 及 運動創傷科主任

 

#新常態 #如何適當地找到平衡點而非一刀切 #繼續安全及適當地參與體育運動 #運動創傷 #保持個人及公眾衛生 #適當社交距離 #慢性病患 #醫療開支 #體育運動的風險 #亞洲運動醫學聯會 #賽馬會肌不可失大行動 #JCMusFitAction #香港中文大學 #中大醫學院 #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 #中大運動醫學 #香港浸會大學 #體育運動及健康學系 #許士芬博士體康研究中心 #長者 #肌肉流失 #缺乏運動 #心肺功能受損 #恆常運動習慣 #運動是良藥 #體路 #SportsRoad #全城抗疫